2006年1月1日,星期日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六版:亲历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台风中历练
本报记者 徐晓

  两次深入了抗台第一线,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历练。
    2005年7月18日,我接到报社指令,赶往台风“海棠”的登陆地——温州。由于是第一次参与抗台救灾报道,别说是雨衣雨鞋,临危受命的我连换洗衣服都没带。
    “海棠”袭来了,深夜1点半,一块巨大的铁皮被大风吹落,我马上跟随民警出动。当时风大得想站稳都很艰难,一开车门,雨点就疯狂地向车内涌来,还没下车,人已被淋湿了半边。来到事故现场,河水已快溢出堤岸,受伤的出租车司机已经被警务人员救起,我艰难地举起了相机记录了这难忘的一幕。
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我来到了鹿城区受灾最严重的藤桥,这里已经是一片汪洋,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无法通行,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救灾武警的冲锋舟。我踏进冲锋舟深入受困村落采访,波浪起伏中,随时都有危险,我什么也顾不上,只是用相机去记录,去与被困村民交流。
    在采访报道抗击“麦莎”的过程中,依然多次遇到危险情况。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凌晨3点,我跟随抢险民警四处奔波时,正好遇到隧道塌方,数米见方的大石头纷纷下落,最近的一块离我不过几米远。
    (详见2005年7月19日一版《严阵以待迎战海棠》,7月20日四版《我省奋力抗灾把台风损失降到最低》,7月21日一版《看到听到的都是感动》、《一晚上被包了十次“粽子”》,8月8日二版《台风麦莎呼啸而去大禹子孙抢险而来》)